2021年公務員考試行測練習:文章閱讀(206)
古代書畫以紙或絹為載體,因而也被稱為“紙絹畫”。不同時代的紙絹會自然而然帶有該時代造紙或絲織工藝的特點。
絹是一種平紋組織的絲織物,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。最初用生絲織造,質地比較粗疏;通過捶壓等整理工序,生絹可以變成密度較大、堅韌挺括、平整均勻的熟絹,這種工藝大概在戰國、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于絲織業發達的山東一帶。從實物和文獻記載看,初唐以前書畫都用生絹,經緯間并不十分精密,很難畫得精細入微。這種生絹直至晚唐仍在使用,韓愈《桃源圖》“生綃數幅垂中堂”中的“生綃”就是生絹。盛唐時期,畫家開始使用潔白如銀、質地平滑的熟絹,材料加工的進步,為丹青與水墨畫風的細密精麗提供了保障。不過以生絹作畫仍很流行,張僧繇、閻立本等人的畫作都用生絹。
五代繪畫用絹極粗,質地如布。宋人繪畫用絹分為兩種,一種是社會上普通畫家所用的質地稀薄的絹,一種是為滿足宮廷書畫需要而特別制作的“細密如紙”的院絹。宋徽宗《聽琴圖》用的應該就是院絹,質地細密,灰塵不易沾污,加之保存較好,千年后仍潔白如新。
絹有一定幅寬,這是絲織工藝和政治制度雙重因素作用下的結果。從工藝角度而言,古代的絹都是人工織成的,絹的幅寬和織布人的肩寬有密切關系,幅面太寬,投梭織緯就會十分困難。從政治角度而言,絹在古代是一種特殊商品,曾長期作為實物貨幣使用,西漢之后的歷代官府都實行“錢帛兼行”的政策,絹帛不僅可以輸納捐稅,還可用以償付債務、俸祿等,因而要求統一規格和質量。西周時期規定絹帛幅寬為2.2尺,約合現在的43.8厘米,這個標準一直沿用到隋朝,但是由于尺寸變遷,絹的實際幅寬總體上呈逐代增長趨勢,最寬時約合65.93厘米。唐、五代基本以1.8尺為官方標準,約合55厘米;宋代以2尺(61.44厘米)為幅寬標準。因為絹的幅面是個常數,作畫人可在單幅絹面上繪制小型畫;若要創作大型畫面,通常采用將兩幅或三幅絹面拼接起來的方法獲得足夠的寬度,比如范寬的《溪山行旅圖》和郭熙的《早春圖》,都畫在兩幅拼接起來的絹面上;范寬的《雪景寒林》和李唐的《萬壑松風》,則是用三幅絹面拼合而成的。
下列哪項信息在第2段中沒有體現?( )
A.絹的發展歷史
B.熟絹的織造工藝
C.唐代書畫載體的演變過程
D.戰國、秦漢時期書畫藝術概況
作者引用韓愈詩歌,意在( )。
A.說明晚唐畫家所使用的繪畫材料
B.贊美唐畫家精湛的繪畫藝術水平
C.介紹唐人以書畫裝飾廳堂的習俗
D.展示絹質改進對繪畫風格的影響
作者提到《聽琴圖》,主要是因為這幅畫( )。
A.知名度很高
B.所用載體質地精良
C.存世歷史很悠久
D.藝術水平很高
關于繪畫用絹,下列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( )。
A.唐代水墨畫多畫在熟絹上
B.宋人繪畫兼用生絹和熟絹
C.熟絹上的繪畫不可能早于初唐
D.絹質隨時代發展而趨于細密
根據上文,《溪山行旅圖》和《雪景寒林》的不同之處在于( )。
A.作者
B.時代
C.創作背景
D.絹面特征
通過東北龍崗火山區的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可以準確定年,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的科學家就利用這一優勢,分析了5350年以來(截至2005年)小龍灣瑪珥湖周邊地區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。在植物花粉含量的變化中,有兩種花粉(適合寒冷氣候的松樹花粉和適合溫暖氣候的櫟屬花粉)的含量相互消長,呈現周期性變化。
根據松樹花粉增加和櫟屬花粉減少的峰值,指示的氣候最寒冷時期先后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、公元年2200年、公元前1600年、公元年1200年、公元年900年、公元前600年、公元前300年,以及公元200年、700年、1200年和1800年前后,約年500年出現一次寒冷期?;ǚ酆康淖V分析結果也呈現出顯著的500年周期。
在中國歷史上,1550年至1851年,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,中國曾發生大規模極寒天氣,被稱為“明清小冰期”。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這方面卓有成果,他注意到,清朝初年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《北游錄》,里面提到當時不但中國北方寒冷,就連江南也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。1654年(順治十一年)11月,京杭大運河的吳江段冰厚三尺多,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,要壯士鑿冰,每天才能前行3、4公里。陽歷11月南運河封凍,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。
由于溫度下降,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遭受了打擊。清朝葉夢珠編輯的《閱世編》記載,江西柑橘本是貢品,當地家家戶戶廣泛栽種。然而,在“明清小冰期”最盛的順治、康熙年間,橘樹常常被凍死,橘農嚇得不敢再種橘樹。
“明清小冰期”應該算得上是距離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時期了。中科院的研究認為,大約從公元1830年開始了一個暖期,現在處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,可能已經達到峰值位置,有進入冷相位的趨勢,這有可能減緩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。
A.500年周期 全球氣候
B.明清小冰期 竺可楨
C.峰值 花粉含量譜分析
D.暖相位 冷相位
A.全球氣候變暖為自然周期所致
B.東北氣候變化研究的時間跨度超過5000年
C.未來有進入氣候冷相位的趨勢
D.花粉含量分析是氣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
A.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可以顯示氣候變暖
B.松樹和櫟屬植物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長
C.花粉含量變化顯示屬于氣候呈現冷暖周期
D.氣候研究最可靠的數據多集中在公元前
A.京杭運河南段出現了少有的封凍現象
B.竺可楨的《北游錄》記載了當時的狀況
C.江西的柑橘種植遭受了嚴重打擊
D.曾出現過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極寒天氣
A.預測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
B.探討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
C.介紹氣候變化研究的新成果
D.論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
1.1.答案:
解析:
此題屬于細節判斷題。定位第二段,A、B、C三項表述在本段中均有提及,同時也提到了戰國、秦漢時期的絲織業,但是并未提及這一時期的書畫藝術概況,故正確答案為D。
1.2.答案:
解析:
此題為隱含主旨題。韓愈的詩歌出現在第二段后半部分。之前論述的是“這種生絹直至晚唐仍在使用”,緊接著舉韓愈詩歌的例子,通過詩歌內容來證明“晚唐使用生絹”這一觀點。故正確答案為A。
1.3.答案:
解析:
此題為細節判斷題。借助書名號,快速鎖定位置,《聽琴圖》出現在第三段最后一句,說的是“《聽琴圖》用的應該就是院絹,質地細密......”,由此可知,提到《聽琴圖》,是因為其所用載體質地精良。故正確答案為B。
1.4.答案:
解析:
此題屬于細節判斷題。根據第二段“不過以生絹作畫仍很流行”可知A錯誤;根據第三段“宋人繪畫用絹分為兩種,一種是社會上普通畫家所用的質地稀薄的絹,一種是為滿足宮廷書畫需要而特別制作的‘細密如紙’的院絹?!笨芍狟選項說法沒有依據;由文章第二段倒數第二句“盛唐時期,畫家開始使用潔白如銀、質地平滑的熟絹”可知C項符合文意;D選項的變化趨勢,材料未曾表述。綜上,正確答案為C。
1.5.答案:
解析:
此題屬于細節判斷題。由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比較——“《溪山行旅圖》......畫在兩幅拼接起來的絹面上......《雪景寒林》......則是用三幅絹面拼合而成的”——可知兩幅畫的不同之處在于絹面特征,故正確答案為D。
2.1.答案:
解析: 本段文字為“總分”結構,先強調了關于“氣候變暖的新觀點”:氣候變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;隨后通過對“花粉”的研究和“明清小冰期”來進行解釋說明。所以,核心是圍繞著“全球變暖”和“500年周期”來論述的。B、C、D項都是屬于解釋說明部分,本身不是重點。故本題答案為A選項。
2.2.答案:
解析: D項表述“最有效手段”太過絕對,所以不選。A項強調的“周期”與第一段中科院提出的新觀點“氣候冷暖變化存在約500年的自然周期”相同;B項強調的“時間跨度超過5000年”與第二段信息“通過東北龍崗火山區……可以準確定年……分析了5350年以來的……”符合;根據最后一段信息,故本題答案為D選項。
2.3.答案:
解析: 根據第二段及第三段信息可知,“花粉含量變化的譜分析結果也呈現出顯著的500年周期”,C項說法正確。根據第二段信息“通過東北龍崗火山區的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可以準確定年,中科院……利用這一優勢,分析了……”可知,沉積層本身并不能顯示氣候冷暖,A項錯誤;根據第二段信息“適合溫暖氣候的櫟屬花粉”可知,B項“櫟屬植物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長”錯誤;D項“最可靠數據”表述太絕對,錯誤。故本題答案為C選項。
2.4.答案:
解析: 根據第四段信息“清朝初年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《北游錄》……”可知,B項偷換概念。故本題答案為B選項。
2.5.答案:
解析: 本段文字為“總分”結構,先強調了關于“氣候變暖的新觀點”:氣候變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;隨后通過對“花粉”的研究和“明清小冰期”來進行解釋說明??芍?,是在介紹氣候變化研究的新成果。故本題答案為C選項。
相關閱讀: